教研动态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教育教学 - 教研动态

大单元教学起点、终点、过程的探究——高一语文组参加合肥市大单元教学设计展示研讨活动

发布时间:2022-09-21作者:郑吉法来源:高一年级部阅读次数:1825

9月20日下午,为落实“三新”教学改革措施,提高大单元教学成效的推广,合肥市教科院在合肥六中菱湖校区开展了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”系列课堂教学主题研讨活动,合肥一中肥东分校高一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参加了听课研讨活动。

研讨活动分两部分,合肥六中王繁老师和合肥一六八中学张文生老师上了两节研讨课,之后胡成方、程凤等专家老师给予了点评。

1

王繁老师选择《赤壁赋》和《登泰山记》两篇文章进行联读教学,张文生老师选择《赤壁赋》进行单篇精读教学。两位老师都能积极探索基于以情境、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、启发式、探究式等课堂教学改革,聚焦新课程教材实施中的重点、难点问题,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结构化设计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。

 实施大单元教学,合肥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。从最初的迷茫,到后来的逐步清晰,到现在的基本达成共识,各方专家与一线老师都做了很多有益探索。但今天依旧有很多问题横亘在一线老师心头。两位老师的研讨课及各位专家的点评给参会老师带来很多启示。

大单元教学的起点、终点与过程,到底在哪里?

正如教科院副院长陈明杰在点评中说到,大单元教学的设计起点要围绕单元学习目标、单元任务,有了方向,设计实施过程中才不会走偏。大单元教学的终点要明确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单元核心知识、培养哪些关键能力,而有效的实施途径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围绕这三个问题,需有情景意识、问题导向意识、主题探究意识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意识。就单篇教学而言,找到经典篇目深读;多篇联读既要寻找多文本的联接点,也要探求它们的不同处。以《赤壁赋》和《登泰山记》两文为例:对《赤壁赋》单篇的解读,张文生老师的设计由景到情再到理,解读过程层层深入,既符合作者行文脉络,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。而两文的联读,王繁老师寻到了两文的关联点,都属山水游记,作者也有相似经历。程凤老师点评中说到,两文也可寻找它们的不同点,如行文过程中,《赤壁赋》以对话为主,《登泰山记》则是作者的娓娓道来,两文的文风以及作者的个性都相差甚大,但他们都能借助自然,在诗意中完成精神的突围。这些同与不同都大有可探究之处。

然而在设计实施过程中,疑难重重,如何化繁就简,如何去伪存精?胡成方老师在点评六中学生的表现时说,这些学生是连滚带爬,老师连拖带拽地完成课堂任务,顶尖学校的顶尖学生尚且如此,一般学校的老师面对一般学生,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就存在更大难度了,取舍教学内容,突破学生素养需要每一位老师的用心。今天两位老师的情境设计可谓耳目一新,优秀的情境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更在于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。平时的教学,情境、内容难以融合,为了情境而情境大有存在,学生的阅历与情境教学显然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。语文课堂大多需要侧重诵读,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,有效的诵读或解读又与课时明显存在冲突。问题导向意识、有效的课堂探究、沉浸式的课堂体验.......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,起点、终点、过程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。


图文:郑吉法  

一审:罗万

二审:崔清明

三审:孙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