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图腾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走进分校 - 文化图腾

湖边小品:思源怀人,含道映物

发布时间:2022-08-20作者:来源:阅读次数:1712

“少有孝行闻于乡里,晚有直节著在朝廷”,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”。刚健方直、恪守正道的方正文化,落在包公清净正气的厚重传承,“上善若水” 淑德明志。以思源湖为空间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实现校园建筑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,以美的愉悦和情感熏陶实现文化育人。

3   

思源湖主湖面紧扣“包公文化”,以包拯出任端州知州时就该地历任地方官借进贡端砚之机,中饱私囊一事愤慨而发的《书端州郡斋壁》始,以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“震古烁今,千古流芳”终,其间“包公简介”“包公家训”“包公求学”“包公为政”“包公执法”“包公孝亲”等板块绕主湖边逆时针排列,自成一体。整体上看,“包公文化”的核心要义包含“志存高远”“学勤行敏”“竭忠尽孝”“廉洁奉公”“刚正不阿”等五个方面。这五个方面既对学生的知识学习、能力提升、品德锤炼等影响终身发展质量的关键领域具有指导意义,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“公正、法治、爱国、敬业”四大信条的贯彻落实,可谓“以小见大”“一举两得”。

4

书端州郡斋壁

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。

秀幹终成栋,精钢不作钩。

包拯(999—1062年),字希仁,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肥东)人,北宋名臣,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。仁宗天圣五年(1027年),登进士第,累迁监察御史,历任三司户部判官,京东、陕西、河北路转运使、三司户部副使、知谏院,授龙图阁直学士、河北都转运使,移知瀛、扬诸州。再召入朝,历权知开封府、权御史中丞、三司使等职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任枢密副使。曾任天章阁待制,人称“包待制”,后为龙图阁直学士,故后人亦称“包龙图”,卒赠礼部尚书,谥孝肃。有《包孝肃公奏议》传世。

家训·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”注:共三十七字,其下押字又云:仰珙刊石,竖于堂屋东壁,以诏后世。又十四字。珙者,孝肃之子也。

1667547580465

求学·洁身自爱,抱负远大。包拯自幼勤奋好学,熟读儒家经典。稍长在合肥兴化寺私塾读书时,为了不欠人情账,日后能光明磊落地处理政事,毅然拒绝豪富人家的宴请。他曾在《求外任》的奏议里说自己“生于草茅,早从宦学,尽信前书之载,窃慕古人之为,知事君行己之方,有竭忠死义之分,确然素守,期以勉循。” 显然,包拯从青少年时代就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,洁身自爱,能够时刻约束自己,并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浸润中,确立了坚实的人格信仰。

为政·为政一方,枝叶关情。冒颜直谏,为民请命。庆历三年,宋仁宗下令重新修缮因失火被毁的道观“上清宫”。刚升迁为监察御史的包拯立刻上奏名为《请不修上清宫》的奏章,直言劝谏仁宗皇帝“励精治道,谨修人事 ”,不可以此耗费民力。

皇祐五年(1053)年,包拯任庐州地方官。新建的庐州孔庙设施不全,取水不便。包公得知情况后,特意为他们挖掘水井,后被称为“包公井”。嘉庆年间人们把此井绘制在《学宫图》上,并收录到《合肥县志》里,流传至今。

执法·明敏正直,铁面无私包公断案,铁面无私。包公以廉洁著称,执法严峻,不畏权贵。民间有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”之说,意为打官司不用请客送礼,自有像阎王爷一样执法严峻的包公做主。

明敏正直,断案如神。 《宋故枢密副使孝肃包公墓志铭》记载:“尝有二人饮酒,一能饮,一不能饮。能饮者袖有金数两,恐其醉而遗也,纳诸不能饮酒者。能饮者醒而索之,不能饮者拒之。日:‘无之。’金主讼之。诘问,不服。公密谴吏持牒为匿金者自通取诸其家。家人谓事觉,即付金于吏。俄而吏持金至,匿金者大惊,乃伏。”

孝亲·乌鸟私情,奉亲至孝。包拯死后谥号为“孝肃”,家乡人为纪念他修建的祠堂亦为“包孝肃公祠”。司马光所著的《涑水记闻》中记载:“拯进士及第,以亲老侍养,不仕宦且十年,人称其孝。”包公是仁宗天圣五年进士,本可早日步入仕途,但因父母年事已高,故包公为尽孝两度辞官,待双亲去世后又在墓旁守孝三年,人称“墓旁孝子”。古人入仕做官,一般只有在父母去世的情况下,在家丁忧居丧,父母健在之日,鲜少有人辞官养亲。而包拯选择了“不仕宦十年”来侍养父母,令人敬佩。时至今日,孝道文化依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震古烁今,千古流芳。为官26载的包公,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、铁面无私、嫉恶如仇的清官形象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。仁宗皇帝曾赐包拯“忠贤将相,道德名家”之誉,欧阳修称其“少有孝行闻于乡里,晚有直节著在朝廷”,司马光更言“仁宗时包公最名公直”。包公清心直道的本色、刚正不阿的品格、铁面无私的形象,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。跨越千年时光,包公精神历久弥新,熠熠生辉,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中,绽放着时代的光芒。


湖边小品2:淑德“上善若水”

由主湖面延伸出的环绕宿舍的次湖面,以“水文化”贯通,随物赋形、泽被万物、濯洗心灵、百折不挠、刚柔相济、有容乃大、虚怀以待、和而不同板块,深入阐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“上善如水”的内涵。简言之,又可分为“自新精进”“灵活处事”“无私奉献”“清心正念”“坚持不懈”“可柔可刚”“兼收并蓄”“虚怀若谷”“淡泊共情”等九个维度、自我修养与与人交往两个方面。想来,学生在紧张烦闷的心境下,绕湖漫步之时,或许会受到博大精深的“上善如水”的启迪,得以疏解愁绪,焕发斗志。

1

观书有感(朱熹) 

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随物赋形,亦方亦圆。水,寓方则方,寓圆则圆,随物赋形,初心如故。大千世界,所寓亦有千差万别。同一人,不同阶段,亦有不同处境。智者若水,既能适时而生,顺时而为,又能随物赋形,因势利导。无论方圆,初心如水,依然清澈照人。水有时细腻,有时粗犷,夜结露珠,晨飘雾霭,夏日为雨,冬日为雪,因时而变,因势而变。为人如水,既要能信守承诺,遵守规矩,又要能随机应变,灵活应对,不拘束,不呆板,不僵化,不偏执。

上善若水,泽被万物。《道德经》云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虫鱼鸟兽,花草树木,沐水而活,焕发生机。万象森罗,人间苍茫,亦是凭借大道得以轮转,日夜交替,渔牧耕织,秩序井然。上善若水,厚德载物,水如大道,润物无声,潜物无形,泽物无痕。今日少年,当以水自砺,自水流中寻觅到精深的智慧,怀一份博爱无私的情怀,唤醒世间每一份善意,择善为居,不怨不争;今日少年,当如水一般,怀天地之德,能悬于高泉,奔腾千尺,亦可盘旋沉潭,沉静自勉,以水的宽柔润泽他人,以水的谦和默默奉献,成就大我。

濯洗心灵,方正光明。杜甫在《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》中写道:“秋水清无底,萧然静客心。”湖水是明镜,照得见澄澈月光,亦照得见世间尘浊。清水煎茶,酝酿的不仅是茶叶的温度,更是饮茶品得的几缕幽香;清水流淌,洗濯的不仅是岸畔青石,更是临水人的心灵。正是无色中孕育了百般色彩,正是无味中品尝出千般滋味,人当如水,干净,清透,淡泊,清清白白为人,堂堂正正行事。良田万顷不过一日三餐,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,给生活注入清流,活得简单干净,才能活得自在光明,丰盈美满。

水滴石穿,百折不挠。子曰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倘若水滴只以微渺的气力,无论千百年,亦能穿石而过,那么天道给予人类以悠长的岁月,便应无畏、勇敢地向梦想奔跑前去,追逐,奋斗,即使前路遍布荆棘,以不懈的精神抗争,终能达到理想的彼岸。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辉煌的成就来自日积月累的点滴努力,闻鸡起舞,凿壁偷光,苦难是登高的阶梯,勤奋是奋进的步伐,即使天高路远,遥不可触,亦可抖擞一身少年豪情,化身鲲鹏任逍遥,采撷星辰作明灯。

以柔克刚,刚柔相济。水,柔韧绵长,纯净细腻,不炫虚名,唯求博济,不计功名,恩同天地,有小桥流水的温婉,春朝细雨的温柔。而无数滴水汇合,能成摧枯拉朽之力,飞流千尺之湍急,载舟覆舟之强劲,惊涛拍岸之汹涌,穿石破岩之刚毅。强大只能得到屈服,而柔和才能得到衷心的认同。君子为人,无欲无求,坦荡从容,温良宽和,是为至柔;怀鸿鹄之志,遇艰险能迎难而上,遇不平能凭义相助,坚韧不拔,是为至刚。柔以待人,刚以律己,柔与刚从来不是反义词,而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美德。

百川汇流,有容乃大。《管子》有言:“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。”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包容是一种智慧,可以容人之过,宽容大度,亦可以纳人之长,虚怀若谷。人非尧舜,谁能尽善,而为人应有博大的胸怀,以大度兼容,则万物兼济。包容是一种境界,博采众长,从善如流,丰养自身,增长见识,拓宽心境,万里皆是晴空,万物皆可照心。古有百家争鸣,百花齐放,中华文化求同存异成就其博大精深,而今吾辈兼收并蓄,守正创新,共创辉煌灿烂的新未来。

择下而居,虚怀以待。《老子》云:“水因善下终归海,山不争高自成峰。”不与万物争高下,沿着水道,顺其自然,并非是一种软弱,而是水谦逊的美德,亦是豁达的智慧。树要茁壮生长,必须掘土下行,向深处扎根,人行走在自己的路上,眼光要放高远,而心要沉稳。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,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,自古亦然。为人不应妄自菲薄,亦不应狂妄自大,“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”。谦逊平静,是一种温和,一种自由,更是一种力量。生命用骄傲包裹会黯然失色,虚怀以待则会熠熠生辉。

君子之道,和而不同。《庄子·山木》有云:“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”《论语》有云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水之道灵活,为雨润泽,为雪纯白,为冰圣洁,为江水坦荡,为汪洋浩瀚,纵有形态千重,永不改变的是水纯净的灵魂,清可律贪夫,淡可交君子。君子之交,不求行径的一致,只求灵魂的契合,淡泊清灵,坦荡无暇。若是怀一份包容,宽和与理解,不苛求,不刻薄,不尚虚华,“何处清风至,君子幸为邻”。便见这世间微风朗朗,明月皎皎,与君为伴,何其快哉!